宜昌的魅力,來自于“高峽出平湖”的峽江風光,來自于這片大地上經久不衰的荊楚故事,來自于橫亙長江之上的三峽大壩,當然還來自于在宜昌流淌傳承千年的詩詞墨香……宜昌——中國漢語詩歌的源頭——似乎就是浸泡在詩詞里頭的!
李白離開家的時候,川西平原上鶯飛草長,正是春光明媚,而船過三峽時已是落木蕭蕭,秋來霜下,他在三峽的山水間盤桓已歷半年。
不過,他卻沒有絲毫悲秋的情緒,而是一派山明水凈、寥廓高朗的景象,巫山高入云天,巴水急流滾滾,一腔喟嘆溢于言表。
“的的明月水,啾啾寒夜猿”,潔白的月亮,清澈的江水,凄厲哀怨的寒夜猿聲......這也是如今波瀾壯闊的長江三峽在另一個時空與情景下的生動寫照。
江霧朦朧,靜靜彌漫在江面上。一輪明月斜掛江樓之上,山影倒映在滾滾長江之中。一切顯得都是那么靜謐與祥和。
在三峽大壩截流之前,西陵峽曾是三峽之中最為險要的地方。礁石林立,浪濤洶涌,兩岸怪石橫陳,灘多流急。
我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峽江號子,便是拉船纖夫們在如此險峻的環境中創作出來的生命贊歌。
如今的西陵峽水勢平緩、古木森然,游船一路經過兵書寶劍峽、牛肝馬肺峽、崆嶺峽等峽谷,蕩氣回腸的氣勢讓游人屏息仰止,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永遠讓人驚嘆。
三游洞,素來享有“長江三峽第一洞”的美譽,其名字也大有來頭——前有白居易、白行簡、元稹“前三游”,后有蘇軾、蘇洵、蘇轍“后三游”。
三游洞地勢險峻、景色奇麗,洞內巖石姿態萬千,詩文滿壁,吸引著后世文人墨客紛至沓來,吟詠留墨,贊江山俊秀,抒人生感懷。
三游洞頂,臨下牢溪口的山峰上,有一座重檐三疊、金瓦朱欄、由“品”字形三亭組合的亭閣,這便是“至喜亭”。
至喜亭始建于宋朝,為的是方便船夫和商旅休憩。景祐四年(1037年)文學家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,專為此亭撰寫了《峽州至喜亭》記,使此亭成為宋代峽州三大勝境之一。
今日至喜亭,獨特壯觀、新穎別致。亭中立有新鐫刻的《峽州至喜亭記》石碑,沿螺旋形扶梯,登臨遠眺,既可觀賞壯麗的峽光山色,又可看到宏偉的葛洲壩水利樞紐全貌。
位于宜昌市遠安縣城西南3.5公里處“依山而居,攬山望月”的鳴鳳山是一座險峻、秀美,融道教文化與丹霞山水風光于一體、與武當齊名的仙山。
兩面朝陽,三面環水,四面斷崖,五龍拱頂,典型的丹霞風貌,山體色渥如丹。登臨山頂,極目眺望,一水九曲環繞于下,莽莽蒼蒼,天地悠遠,開人襟懷。
碧綠如帶的清江,酷似土家少女的鹽女神巖,充滿神奇傳說的武落鐘離山,是長陽土家人民祖祖輩輩繁衍生長的地方。
本文由宜昌新聞網編輯